马兵点评“青未了”散文奖:旅游散文中的形散与神聚

阅读量:152 | 发布时间:2024-12-08 11:45:11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孔雨童李欣迪在本次“金年会”旅游奖评选中,复审阶段邀请了18位市级旅游局领导进行交叉评分,并组织了一支实力强大的专家评审团现场进行定评。颁奖典礼上,山东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授、常务副院长马兵代表专家评审团,对获奖作品进行了深入点评。

马兵点评“青未了”散文奖:旅游散文中的形散与神聚

马兵教授首先分享了对“旅游”这一主题的理解。“在谈论旅游时,我们常说‘游历广阔,心灵感悟’。我认为‘游历’的多样性有时甚至比‘感悟’更加重要。”他指出,旅游写作的丰富性来自于对文体的开放理解,不应自我设限。自新世纪以来,无论是“新旅游文学”的探索,还是“跨文化旅行记”的大胆尝试,均致力于寻求旅游文体的跨界融合与形式突破。这一系列尝试不仅显著拓宽了旅游写作的领域,使得文体的界限变得更为灵活与包容,同时也体现了对旅游理念深度与精神内涵的追求。

马兵提到,这次“金年会”旅游奖参评的稿件整体质量颇高,但也存在一些遗憾。例如,许多专家对一些作者在旅游理解与文体表达上的“僵化”表示困惑,其典型特征在于墨守成规与平庸,缺乏独特性和个人色彩。“因此,那些脱颖而出的获奖者更值得鼓励。”在马兵看来,两篇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就是这样的林立之作。

“一等奖作品《我与旅行》通过多重视角展示了旅行者的内心世界。”马兵表示,在旅游文学中,一个核心的叙述主体总是存在,那就是“我”。旅行作者多倾向于通过“我”的视角记录旅途的点滴,并向读者展示内心的情感。然而,过于表面的“我”也可能导致情感的失衡。因此,《我与旅行》通过辩证的方式处理这种叙述主体的问题,将旅行经历与自我反思结合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动。

“而《土地的肌理》虽题材平常,内容却充满诚意和深邃的思考。”马兵指出,作者通过对视觉、听觉和触觉的细腻描写,展现了从土地到人生命的不同维度。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中,故事从一位旅者在黄河边的深思熟虑,从土地庙到博物馆,交织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。这篇文章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,书写土地的温暖与硬朗,深刻传达出大地的厚重感。

马兵表示,本届“金年会”旅游奖的二等和三等奖作品各具特色,或富有诗意的精神,或具有穿透性的观察,或深入文化的历史,或展现出纪实的效果。在文体上,这些作品普遍打破了以往旅游写作线性展开的模式,展现了全新的审美风貌,完美诠释了当代旅游文学的多样性。



推荐阅读 / SUGGESTIONS